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
?
稻田里也有不同的编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今年的北京,气温比往年冷得更快,秋收也更早一点儿。
?
?
科研稻田披上了成熟的金黄色。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来自国家作物种质库的种子们
这种特别的稻子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科学家发现,这些像“杂草”一样的稻子,虽然产量性状并不突出,却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比如早期生长旺盛、抗旱、耐直播、抗病虫等,可能成为优秀的育种材料。
10月9日起,来自作科所的马小定和韩冰博士,带着他们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秋季收获。他们收割的工具不是镰刀,而是一把剪刀。他们小心翼翼地走在稻田中,仔细辨别每一份资源,用剪刀将稻穗剪下来,带着标识牌一起,装在半透明的纱制袋子中,晾晒、脱粒、整理后,再进行下一步实验,比如进行基因型鉴定等。
?
在这片稻田中,有一小块特别的稻子,这些稻子植株高大、稻穗松散,稻壳带一点儿黑色,这是一种名为“杂草稻”的水稻材料。
稻田里的稻子性状各异,有些修长苗条,有些粗壮矮小,有些穗粒饱满,有些穗粒虽多却不那么圆润,马小定告诉记者,种质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在亿万个资源中,发现那些具有优异性状的材料,通过不断的选择和培育,最终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优良品种。而一个优良品种的出现,会改变很多地方,很多人的生活。
在昌平基地,从每年的5月播种,到10月秋收,科学家们需要长期观察每一株水稻的长势,而收获,只是整个周期的一小部分。
这些收获的稻种,将作为特殊的资源保存,下一次,它们可能会南下数千里,在海南温暖湿润的土地上种植,成熟后再收获,重新回到北京北郊的试验基地中,如此反复,一代代繁衍、选育。
整个生长过程中,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要收集、记录数据,最终进行综合考量。生长速度、株形高矮、对水肥的反应、不同土壤中的表现……都是衡量一个材料的因素。
?
一块大约1.5平方米的地方,生长着一片格外显眼的水稻,稻穗上的稻谷是紫色的,马小定告诉记者,其实,这一小片紫色稻谷,是不同的三份资源,它们的外观有些像,外人很难分辨出来,但在研究人员的眼中,一眼就能发现他们的不同。
科学家们的秋收,和普通农民完全不同。这里种植的大部分是处在育种过程中的材料,每一份材料,可能只有几株。如果仔细看,其实每一种材料,都有一个“身份牌”,在种植之初,科学家们都会为它们编号,并加以标识。
?
?
?
种子的成长,需要漫长的时间
?
“鬼稻子”是科学家的宝贝
?
稻田中的一部分,是北方水稻国家区试的试验田,种植着很多正在审定中的水稻品系,这是水稻育种的最后一步,需要连续种植三年,每一种都需要重复种植并设对照组。
?
马小定是作科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员,12年前,他刚刚工作时,就开始和这片稻田打交道了。他的工作主要包括搜集、保存、繁殖、更新从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收集的水稻资源,同时鉴定筛选具有耐高温、抗旱、耐寒和耐盐碱等优良性状的资源,供给科研人员和育种家使用。
?
?
?
文章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网址: http://www.zgsdkx.cn/zonghexinwen/2022/1018/1289.html
中国水稻科学投稿 | 中国水稻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稻科学版面费 | 中国水稻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水稻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水稻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