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科学家的水稻熟了 在大田中寻找最特殊的稻子

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18 01:3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杂草稻”不是野生稻,也不是育成的栽培品种,作科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助理研究员韩冰告诉记者,杂草稻是伴随栽培稻生长的一种“杂草型稻”,一般表现为植株高大、种皮红色等

“杂草稻”不是野生稻,也不是育成的栽培品种,作科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助理研究员韩冰告诉记者,杂草稻是伴随栽培稻生长的一种“杂草型稻”,一般表现为植株高大、种皮红色等特点。杂草稻往往更容易在直播稻田中出现,直播即直接播种,不经过育苗、插秧等过程,其具有节省人工,效率高等优点。一块稻田,连续直播几年之后,这种植株高大、落粒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稻子就会出现,又被农民称为“鬼稻子”。

?

另一块稻田中,水稻的长势稍微整齐一点儿,可以明显看出每一块的不同。

?

?

科学家把收集的不同品种水稻分类放入袋子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

沿着稻田往前,一路上是不同育种阶段的水稻材料,一直到另一端,是最初杂交的水稻后代。作科所农艺师袁隆照正在收获一批杂交材料。他告诉记者,从最初的杂交,到一代代选育,同时每年都要南繁加代,最终育成一个品种的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

进入十月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副研究员马小定,几乎常驻在这片北郊的试验基地中,这里有他负责的11亩稻田。

?

基地里的种植周而复始,小麦、大豆、高粱、玉米、水稻……10月中旬,玉米已经基本收获完毕,但大豆、水稻、高粱等,还在收获之中。

在今天,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育种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南繁育种愈加繁荣,海南温暖的气候,可以让许多育种材料多种一代,这也缩短了育种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育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仍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在无数材料中,找到一个足以让育种家满意的新品种。

?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陈超

?

?

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一点儿运气。比如一场大风,可能让一些弥足珍贵的材料倒伏,影响种子的收获;一场早来的寒潮,也可能让原本可以成熟的材料,出现灌浆不足,结果无法使用……

?

?

?

迄今为止,“杂草稻”出现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明确,不过,有一种认可度相对较高的观点,认为“杂草稻”是水稻繁衍中的一种“去驯化”现象,也是“返祖现象”。韩冰解释,农民种植的栽培稻,是野生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而来,这些栽培稻具有优异的生产性状,但也失去一些原本的野性,杂草稻正是在这些经过人类长期驯化的栽培稻的基础上,恢复了其祖先的部分“野性”,比如落粒性、抗逆性等,即是“返祖现象”。

11亩土地上,种植着“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所研究的4000份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来自保存着50多万份种质资源的国家作物种质库,有些来自全国各地科研和育种单位培育的品种,还有一些是从世界各国收集的种质。

?

和普通的稻田不同,这里看起来有些斑驳和杂乱,稻田里的稻子高矮不齐,颜色也不同,有些稻叶已经干枯,饱满的稻谷变成了褐色,有些还有隐隐的绿色。

?

没有被选择的稻子,留在稻田里,统一收割,那时候,收割机才会进入田间,将剩余的水稻一起回收。

收集的水稻分别放在不同的袋子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科研水稻收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千万株种子中,寻找最好的那一株

?

十月深秋,庄稼成熟了。北方广袤的农田,退去了未成熟的青绿、嫩黄,水稻、玉米、大豆,慢慢变成了和土壤一样深沉的颜色。

?

?

?

?

这些都是育种所必须克服的难题。在这个占地面积664亩、耕地面积530亩的试验基地中,许多来自作科所的科学家们,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播种、耕耘、选育。他们的庄稼尽管也和农民一样春种秋收,但他们的工作周期却更加漫长,从种下最初两株用来杂交的种子,到收获一粒可以向农民推广的种子,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

昌平试验基地是作科所在北京的基地之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常年在这里种植、观察、研究和收获。

?

?

北京六环外,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昌平试验基地中,来自作科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们,正在收获特殊的水稻,他们走在稻田中,在千万株稻子中,寻找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那一株。

文章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网址: http://www.zgsdkx.cn/zonghexinwen/2022/1018/1289.html

上一篇:在希望的田野上 | 江西万年16.4万亩中稻稻谷飘香
下一篇:院士倪光南除了做联想汉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