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约30厘米高!中国空间站种的水稻“生长状态良好(2)

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5 18: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事实上,人类利用太空资源充实地球餐桌的设想,并不仅限于航天育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通过这种方式,我国1987年第九颗返

事实上,人类利用太空资源充实地球餐桌的设想,并不仅限于航天育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通过这种方式,我国1987年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航天育种“太空之旅”。随后,航天育种相关实验愈发丰富,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等均在其列。

太空种植只是太空农业的一角,科学家还期待利用空间资源解决地球上的吃饭问题。利用空间环境育种,为地球作物改良品种,也是一条重要的思路。

那么,太空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回应?

1982年,礼炮7号空间站的温室中种植了拟南芥,并第一次实现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太空种植。拟南芥是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的代表,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因此这一进展对太空种菜意义非凡。

随着科技进步,科学家们的“脑洞”也越开越大。

继在地球上创立农耕文明之后,人类早已拉开了去太空“从头越”的架势。特别是过去10多年来,随着重返月球、登陆火星、建立月球或火星基地成为人类空间探索的重要目标,各国科学家都在为长期在太空生存做粮食准备。郑慧琼感到:“解决建立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的科学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无论人类在哪儿生存,都要解决吃饭问题。地球上,早已不再是新名词的粮食危机,在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极端气候等影响下有愈演愈烈之势;太空里,靠火箭运送补给食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不仅在向土地、向海洋,还在不断向太空要答案。

目前科学家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对植物幼苗阶段的研究扩展至种子生产研究。但是,目前只有油菜、小麦和豌豆少数几种作物在空间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同时,在空间条件下,植物开花时间延迟、开花数目少、种子结实率低和种子质量下降等问题仍然没有克服。因此,此次问天舱的水稻等相关实验,主要致力于研究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

郭涛介绍,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水稻、小麦等作物航天育种品种的产业化,随后相关产业更是不断发展壮大。

郑慧琼表示,目前已成功启动了水稻的种子萌发,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高,矮秆水稻也有5-6厘米高,生长状态良好。待后续成功结出种子后,将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就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青睐航天育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饱早已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好吃、健康等标准使得人们对农业新品种的需求愈发迫切,加之社会和自然环境在改变,诸如国际竞争、高温干旱等因素,都不断对农作物品种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郭涛认为,与现代生物学结合的航天育种,是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换言之,如果航天员像沈腾饰演的独孤月那样“破罐子破摔”,长期靠吃库存维持生命,《独行月球》可能刚开演就要落幕了。

中国空间站种的水稻“生长状态良好”

人类已成功在太空收获油菜、小麦、豌豆等

不过这并不影响实验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希望。

“盒子高度14厘米,超过了(14厘米),高秆水稻现在约30厘米高!”8月29日,郑慧琼团队在中国空间站种的水稻顺利“满月”,发布会上,她举起一盒种有绿色水稻幼苗的演示品向媒体记者解释,激动得甚至有些语无伦次。

文章来源:《中国水稻科学》 网址: http://www.zgsdkx.cn/zonghexinwen/2022/0905/1273.html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田管 富锦万亩水稻丰收在望
下一篇:38℃下,这种水稻或可增产两成